文学艺术创作启蒙要不要专业老师?这篇文章会颠覆你的认知
文学艺术创作启蒙要不要专业老师?这篇文章会颠覆你的认知
周五
(资料图)
视野
全文共6637字,阅读时间17分钟
嘉宾介绍:
主持人:小七老师
童行书院教研总监
北京大学交互设计硕士
中央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本科
对谈嘉宾:星一
童行课程研发导师
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
索菲亚大学心理学在读硕士
人文教育研究者
课程策划专家
第1个话题:
很多家长会说,AI都可以作诗画画,我们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应该往哪个方向走?
AI的所有套路都是人类赋予他们的,只要我们灵活运用思想、情感和创造,就永远比AI快一步。生活中家长如何启发创造力,可以从三个步骤做:
第1步:鼓励孩子多感受和观察,我今天特别强调的,是模仿。
孩子上学要学写字,写作文,老师都会打个模板,实际上我们可以引导孩子,通过模仿学文学和艺术创造。
我女儿小时候就乱涂乱画,到了四五岁她会想,今天想画只猫,但不知道怎么画。所有艺术创造都从模仿开始,张大千这样的大师也会模仿莫高窟的壁画。
我女儿四五岁时,有一天我们谈到徐悲鸿写的一副对联,上联:西风白马赛上,下联:杏花烟雨江南。
她觉得很特别,又不知道特别在哪,我就讲三个词组成上联,三个字组成下联,中间没有任何的关系连接,你能不能创作一个?我女儿说,上联:天空小鸟白云。下联:城市街道上海。上联还是那么回事,
下联就有点硬凑,她不知道把意向放在一起,我鼓励和认可她的上联后,又说下联好像有点违和,可以改一下吗?她想不起最后一个词,
但荒野枯草和上联有一个碰撞,荒凉辽阔的场景就出来了,我说荒野枯草风沙,她也觉得对。
其实每个小朋友都可以从模仿开始,模仿就是垫脚石。
第2步:个性化阶段。
我有一次从外面旅游的时候,买到一个尼泊尔天然的蜗牛壳,上面涂了色彩,很有艺术感。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启发。
女孩会觉得花纹、色彩搭配很美,把漩涡状花纹用到服装设计的袖口装饰上;男孩会和其他零件配合做成扭动小玩具,这就是个性化。
第3步:整合。
学会怎样把收集到的东西,按一定的逻辑整合成为一个作品。
学龄前后或者小学阶段孩子的内容,不可能完成一个难度很大的艺术创作,这3步把握好了,他就会有信心,觉得我也是小艺术家。
《时空之旅》中有一课是王维的山水画,做一个诗意的礼物,没规定礼物的样子,让孩子知道界限可以打通,所谓的跨界,就是诗、文学、画、艺术,提款,书法融合在一起,是艺术品。
第1步:营造环境。先给他一些自然景观和事物,瀑布、白云、石头,绿草、红叶、小路,人,营造生活的自然环境,激发孩子感受、想象。
第2步:素材分类。围绕主题,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来分配,比如天空或者山这种是联系在一起的,山间的人可能就和小路联系在一起。
第3步:细节描绘。让孩子选择不同的颜色搭配,艳丽要有火红的颜色,和洁白反差大,结合在一起就成了诗意又有画面感的作品,孩子会觉得跟王维的创造力有相似之处,产生信心。
小七:
自己学作曲也都是从模仿开始,从三岁开始,练了9年的琴,弹着弹着就模仿莫扎特,我以为那是创作,其实是模仿。我就属于那种有创作能力的人,后来学了作曲,当你拥有了创作兴趣后,就更爱学习,是特别好的体验。
这种对孩子的启发和创造力培养,对普通家长有没有什么建议?
星一:
生活中可跟孩子一起布置,或让孩子做些小任务。比如装饰自己的房间。只要别把房子点着就行。第一按照你的思路收纳东西;第二布置你想要的房间。尊重和包容孩子各种取向的审美,鼓励她摸索,特别重要。
小七:
家长首先有一个认同感,允许孩子审美不同,审美是会变化的,今年喜欢粉色,明年喜欢黄色,再大几岁觉得我以前很幼稚,孩子就没有觉得“都是家长管着我”而产生愤怒。
星一:
我女儿小时候喜欢奥特曼,很快又喜欢艾莎,但很快她就觉得爱莎好幼稚,你不评价,反而他会觉得,过段时间我就遵从自己的内心想法自然生长。
刚刚说了房间从物品分类,环境的装饰去切入去引导孩子,不光培养审美力,还有用她身边的东西呈现故事的能力。
可以用乐高,手办,毛绒玩具,给他一个小小的故事启发,或是刚看的绘本,跟他讲,可不可以用我们手边的玩具来搭场景。
讲给谁听,孩子就会有目标的激励感。节假日让孩子设计贺卡,有的孩子喜欢手账,胶带,贴纸拼接,就是现代艺术作品现代风格,贺卡本身有一个折叠和开合的过程,可以锻炼想象力。
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们,可尝试用相机学拍摄,技术方面也可以做些引导,我们可以做些微引导,比如要表现那个物体,就要放在中间比较大凸出的地方,就是构图上的启蒙。
平时带孩子在小区、公园里玩的时候,可以把相机交给他,让他尝试拍,他会有自主感,尤其你说帮爸爸妈妈拍,孩子特别有荣誉感。
小七:
前段时间我有朋友来北京,我们几个大人带一个孩子,那个小孩5岁,经常给妈妈拍照,还帮我们去找位置、角度。
之前认为终于有人给我们跑腿了,今天才发现这是对孩子审美、创造能力很基础的条件,让他意识到不仅帮你干活了,我还增强审美了。
让孩子从小意识到,很多行为跟审美和创造力挂钩,让孩子体会到成就感。
星一:
有一天我女儿看到我拍了很多小视频,想学剪辑,其实孩子这种自发的驱动力是最重要的。
对男生来讲,时尚审美教育重不重要?
现在大家都吐槽直男审美,我们小时候没条件,也没觉得男孩也需要审美,但我们给孩子的是基本的素养和能力,并不是让他未来有从事这个行业的专业能力。
小七:
之前家长问有没有男孩子参加的营,我说只要您没偏见,服装营很欢迎男孩子来,对方说不需要。
星一:
家长转变观点也需要时间,让孩子多尝试,我身边就有很多男孩子对设计非常感兴趣,这就是为什么在儿童阶段搞各种探索,是为了帮助孩子探索自我,帮助家长探索孩子。
第2个话题: 怎样带孩子欣赏印象派。
印象派最早来自于法国画家莫奈的《日出印象》,我们现在看会觉得好诗意,实际上19世纪中叶刚画出来的时候,评论界认为“既没有轮廓,也没有构图”,被嘲笑“这哪是一幅画,就是一个印象”~
那时还没有派别,但他们觉得“你说我是印象,那我就是了”。其实就是破界。打破西方画坛一直以来整齐的构图、古典的光线,清晰的服装、人物严格的规定,非常量化的标准,只遵从眼睛看到的,心灵感受到的第一印象。
还有一个更有名的故事:日本的浮世绘如何漂洋过海影响到印象派。
19世纪后期,日本有一些茶叶出口欧洲,包装纸上面有各种各样浮世绘的图案,到欧洲以后,很多艺术家发现这种艺术风格特别美,开始模仿,他们学到浮世绘丰富的色彩,灵活的构图,近大远小的透视原则。
像梵高这样的大咖,也是从模仿浮世绘的经典作品开始的,比如《星夜》漩涡状的星星。
印象派的画家经常去自然野外作画,为守一轮日出可能要守大半夜;看一个日落可能从下午三四点钟就在那,他能抓住的只是某一个最美或最能打动他的瞬间,因为来不及打草稿就显得很粗糙,技术上是不及格的。
印象派之前是宗教性的油画和壁画。宗教的壁画你会觉得很困难,背后有很多宗教、哲学、历史的贡献,可能未必能感受到什么。
你可以让孩子拉开一定的距离,你觉得这是什么场景,现在有什么印象?开放全面的感官最重要,画家把握和体现的就是印象,你也要开放你的感受力,创造属于你看画的印象。
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角度,我觉得中国是有印象派的,比如“白毛浮绿水,红掌拨清波”;比如“半亩方塘一鉴,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”;“日出江花红胜火,春来江水绿如蓝,”把这些古诗运用到印象派的欣赏中,会不会更容易接受。
这些古诗为什么让我们脑子里出现那么多印象?因为它有色彩和光影,这是印象派的两大最重要的因素。
我们带孩子欣赏的时候,也可以从这两方面启动:
前两天我带孩子去看病,孩子走过医院长廊就被印象派的画吸引了,在那看了半天,说是表现惊涛拍岸的海边,巨浪扑过来的感觉,右下角有两个人站在礁石旁边显得非常小,我女儿说,妈妈你看这个浪好大,风肯定很大,我说为什么?怎么体会出来的?她说你看这两个小人衣服轻轻飘起来,好像打在脸上的感觉,这就是想象力、感受力被充分调动起来,完成了对这幅画的欣赏。
小七:
美育的作用就是挖呀挖呀挖,种出一颗美育大大的花。
星一:
如果从外面去灌输,他不会在下一个场景表达出来;如果你让他感受到,他可以在另外的场景自主的表达出来,就是内化。
小七:
我最喜欢的音乐家德彪西也是印象派,他的技法也学院派也不认可,但他写出来的东西非常好听,他们把音乐美术都融合在一起,创造出划时代的、承接后面现代派的音乐、美术的先河。
所以我们主张孩子接触更多的东西,融合成为自己的生命符号,培养自己的审美创造力,生活中激发审美创造力细胞。
星一:
我们家客厅挂着一幅梵高的画,每次吃饭一抬头就能看到,每次都能看出不一样的东西,所以量变到质变非常重要。有本书《现代艺术慢慢看》,我写了介绍文章发在童行公众号上,虽然讲现代艺术,其实通用于所有门类的艺术。
我提炼了几点:
带孩子看画做什么准备?什么准备都不要做,就拿一颗专注、看画的心,《现代艺术慢慢看》作者经常自己看或带孩子去看,往那个展厅一站,四面一打量,印象中第一印象,最想看哪一个,就去看哪一个。
他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?
这个场景下是一个怎样的光线?
这些光、场景、色彩搭配给你什么感受?
平静还是狂喜,兴奋还是沮丧?
从直观的角度,色彩、光线,这些物象的角度引导孩子去,我们之前有次旅行是不是这样的情况,和孩子联想一下。
小七:
前两天去央美看油画展,从技法上专业度以及作品完成度上来讲,好多油画水准以后一定会是属于那种大师级,
我也不去先看标签,姓甚名谁表达了什么,先看到的内容是什么,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基因告诉你,选择了这样的审美你再去看,有一些作者本人在讲,我就疯狂点头,他讲的就是我的体会,
在王维的课程中,星一老师帮孩子欣赏一幅画有什么样的顺序,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看什么景,对于画面表面的肤浅理解审美之后,对画已经有了构建欣赏化的关系,再慢慢理解故事,表达什么样的情绪,什么样的背景那是更深层次,对孩子来说目前理不理解都不强求。
星一:
我们一定要从生命本质回到生命本质,看画也好听,音乐也好,是一种心和心之间的呼应。这种心灵的共鸣是机器代替不了的。你会觉得世界不能用美好来形容,自己的感受被证明了,有“你凝视深渊,深渊也在凝视你”的感觉,
人工智能的时代有一些AI可以自己做画,非常惊艳,但你应该关注的是,作家要通过艺术作品表达什么,你从这个艺术作品里面看到什么,你们的感受共同组成了这个艺术作品。
小七:
很多男生觉得赚钱最重要,让孩子受更更好的教育,那受到更好的教育是为了什么?他觉得学艺术没什么用,又赚不了钱,
星一:
很多人到了中年阶段才发现,没有感受力、想象力、美力开拓的话,中年会活得非常累,不开心,不幸福。
我听到很多家长说,带孩子去看莫奈、梵高,他好像觉得没有什么意义,也不好看...我们要允许孩子的反应,容纳其存在,就像作者自己是一个很好的艺术拍卖师,有很丰富的审美经验,但和他女儿在一起的时候,女儿就经常鄙视他非常喜欢的一个画家,而他女儿喜欢的可能他也觉得没价值~但他会容纳这种想法,相信孩子独一无二的感受。
有的家长说,莫奈的画也看了不少,但还不知道印象派的特点。从感受开始,有了感受了以后,孩子跟莫奈和梵高比过,比较喜欢梵高,他那个画颜色特别的浓,我喜欢这种感觉,这时你再告诉他梵高是这么一个画家,有怎样的故事,为什么习惯用浓烈的色彩......然后,才是知识上场。
根据心理学,孩子对不同的美的接受度,其实跟两方面的因素有关:
第一,基因
基因决定性格人格元素的大部分。比如活泼外向的社牛,喜欢浓烈的东西,对音乐节奏很强烈的东西会更有感觉;较内敛,柔和的,对安静的东西比较有感觉。
第二,外部环境
有些孩子生下来很孤单,和老人在一起,接触的东西可能都是黑白灰的。有的孩子生下来处在兄弟姐妹很多的大家庭,接受度会更广。
当家长知道这2点之后,我们就了解他个性中的因素,尊重保护和接纳。我自己孩子有时候喜欢冷色调,在所有的创作当中拒绝使用染色调,我一方面尊重他对色彩的偏好,同时也告诉她,今天尝试用一下橙色,用了以后你要跟她一起看,妈妈觉得这个橙色有点突兀,下次再换个再试试,它会一步一步从乌龟壳里迈出来。摆脱天性、基因的影响,去看看这个世界有多美妙。
小七:
幸福力我觉得很重要,包括自我评价都提高了。后面还要讲神圣感,这也是贯穿了我们整个科学人文艺术中的一个美感感受,请星一老师讲一讲。
第3个话题:如何欣赏神圣感
神圣感在西方主要指教堂,东方指寺庙。虽然东调性氛围差别很大,但引导孩子get的东西是一致的。
我归纳了两点:
第1,神圣感不是只有大人才有。
史铁生在他的散文中提到,北京有个寺庙,他奶奶每天傍晚都会带他去,坐在院子的门槛上听钟鼓的声音,看暮色慢慢落下来。当他回忆起这一幕的时候,很有神圣感,心里特别平静。
有一些神秘的东西的存在,看不见摸不着但一定存在,老百姓都说小孩特别有灵气,所谓的灵气,是跟道家联系紧密的一种感觉,西方的心理学家科学家非常重视东方的神秘,把这种感受看作获得愉悦和平静和快乐的途径。
你当你走到穹顶底下的时候会有一种置身广阔世界的感觉:对天主教徒来说,他可能看到了天堂;对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包括孩子来说,他会觉得好高,然后就不说话了。
那就不说话,让这个时刻静静流淌。用身心感受到,直到孩子开始说话。能get到神圣的氛围感,就是最大的收获。
如何带孩子欣赏教堂的美?
首先,最直观的是外部。外部结构,是两边对称的吗?它要么是两面对称,要么不对称,不对称可能是多元化的表现,比如说像圣彼得教堂的旁边,有一个很长的长廊,也是教堂的一部分。感受元素之间的组合。
其次,从大角度逐渐回缩。可以遵循这样的顺序:从外部开始,结构分成几块,东方建筑的屋檐说道很多,让孩子观察。引导孩子看的时候他会觉得,是翘起来的像鸟一样,下次他再见到这样的屋檐就会说,我们看的那个跟这个一样,就实现了迁移,变成可迁移的知识。
宗教类的建筑先感受一下神圣的氛围,再观察内部细节,天主教堂正中间摆的不是菩萨也不是佛像,是什么呢?教堂里没有鲜果,摆的什么?让孩子对比观察。
教堂里有彩色的玻璃特别美,不同的教堂彩色玻璃绘画方式也不太一样,东方寺庙里面就灰扑扑的,看不到很明媚的光线。带他去教堂时提醒他回忆,上次去的寺庙什么样子?从外到内、从大到小观察和感受之后,再跟孩子去讲背后的故事。
让孩子接触宗教,不是为了成为宗教信徒,而是让他批判性的思考,宗教背后是哲学,信基督还是选菩萨,这是自己的人生选择,对于比较小的小孩子来说,还没有上升到人生选择的高度,但在这个年纪思考哲学性的话题是非常好的契机。
耶稣的故事是什么样子?拯救他的子民选择自我牺牲;菩萨和佛祖的故事,是每个人都要修行,你觉得呢?孩子能否给你答案不重要,但你给了他一颗种子,从宗教哲学的角度,从东西方文化比较的角度带他完成建筑审美,就不是烧香拜佛能比得上的了。
为什么要了解这些东西呢?
第1:我们生下来并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,要通过一些途径探索,童行书院的体系,以低成本的方式获得最大成本的尝试,对自我认知和成长非常有意义。
第2:跨界创造必须要有跨界的知识综合打底,对不同领域要起码的了解,这就是通识的意义。讲的是基础和通用。
如果一个人兴趣广泛,爱好很多,那他生活本身就会有幸福的地方,不管他是赚了多少钱,成名成家了没有。如果局限在专业里,视野有限,我们对下一代的培养,希望ta们专的同时有一些广泛的兴趣。这就是我认为的通识和创造之间的关系。
知识的习得从来不应该只局限于某一个学科,融合、变通才是根本。
这也正好是「通识教育」的理念。通识教育提倡的,就是提高认知,打开眼界,从根本上激发孩子自发学习的“内驱力”:我为什么要学习?我的爱好是什么?我怎样去获得知识?
这些知识,也都不是独立存在的,孩子先建立了底层逻辑思维,先自己具备了好奇心,才会愿意去探索,思考,学习。
家长们,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做,那么,来童行「共学营」看看吧!孩子的改变,也许就从这里开始!
标签: